来源:国家档案局官网
《电子档案移交接收操作规程》明确了电子档案移交接收的工作流程,规定了电子档案移交接收准备工作和电子档案移交接收操作的要求,适用于档案移交单位与档案馆之间的电子档案移交接收操作。
DA/T 93—2022
1 范围
本文件明确了电子档案移交接收的工作流程,规定了电子档案移交接收准备工作和电子档案移交接收操作的要求。
本文件适用于档案移交单位与档案馆之间的电子档案移交接收操作,其他机构之间的电子档案移交接收操作可参照使用。
2 规范性引用文件
GB/T 18894—2016 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
GB/T 33190—2016 电子文件存储与交换格式版式文档
GB/T 39784—2021 电子档案管理系统通用功能要求
DA/T 38—2021 档案级可录类光盘CD-R、DVD-R、DVD+R技术要求和应用规范
DA/T 47—2009 版式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需求
DA/T 74—2019 电子档案存储用可录类蓝光光盘(BD-R)技术要求和应用规范
3 术语和定义
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。
3.1 电子文件 electronic document
国家机构、社会组织或个人在履行其法定职责或处理事务过程中,通过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形成、办理、传输和存储的数字格式的各种信息记录。电子文件由内容、结构、背景组成。
[来源:GB/T 18894—2016,3.1]
3.2 电子档案 electronic record
具有凭证、查考和保存价值并归档保存的电子文件及其相关信息的集合。
[来源:GB/T 18894—2016,3.2,有修改]
3.3 移交 transfer
按照国家规定将电子档案的保管权交给档案馆的过程。
[来源:DA/T 58—2014,3.7]
3.4 接收 accession
档案馆按照国家规定收存电子档案的过程。
[来源:DA/T 58—2014,3.8]
3.5 信息包 information package
由内容信息和相关保存描述信息构成的信息整体。
[来源:DA/T 58—2014,2.8]
3.6 移交信息包 transfer information package
由档案移交单位向档案馆进行移交的信息包。
3.7 元数据metadata
描述电子档案的内容、结构、背景及其整个管理过程的数据。
[来源:DA/T 58—2014,2.16]
3.8 内容数据content data
电子文件或电子档案中包含的数字对象。
[来源:GB/T 39362—2020,3.6,有修改]
3.9 电子印章electronic seal
一种由制作者签名的包括持有者信息和图形化内容的数据,可用于签署电子文件。
[来源:GB/T 33481—2016,3.4]
4 电子档案移交接收工作流程
5 电子档案移交接收工作准备 6 电子档案移交 7 电子档案接收
7.1 签收电子档案移交信息包
档案馆收到电子档案移交信息包后,应向档案移交单位进行确认。在线移交时,可通过应用系统签收功能或系统日志记录等方式进行确认。离线移交时,可将签收人、签收时间等信息记录到《电子档案移交接收登记表》(见附录C)上。
7.2 检测电子档案移交信息包
档案馆应对签收的电子档案移交信息包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可用性和安全性进行检测,检测方案宜按照DA/T70—2018的5.2执行。检测不合格时应将电子档案移交信息包退回档案移交单位,并将检测结果信息一并退回,移交单位应重新组织提交。
7.3 办理交接手续
检测合格后,档案馆与档案移交单位应办理电子档案交接手续,填写完成《电子档案移交接收登记表》(见附录C),由交接双方确认,各自留存。
如具备符合国家有关要求的电子印章系统或其他形式可确保《电子档案移交接收登记表》上电子印章的有效性,《电子档案移交接收登记表》可采用电子形式办理和保存;否则应以纸质形式盖章留存。
7.4 入库电子档案
档案馆将接收的电子档案纳入档案数字资源库管理,妥善保存电子档案移交信息包、《电子档案移交清单》和《电子档案移交接收登记表》,完成电子档案移交接收工作。
电子档案移交清单
表A.1规定了电子档案移交清单的样式。
表A.1 电子档案移交清单
序号 | 档号 | 题名 | 文件数量 | 密级 | 保管期限 | 备注 |
附 录 B
(资料性)
载体容量: 载体类型: 载体编号: 载体制作单位: 载体检查单位: 移交单位: 内容描述: 起止档号: 档案数量: 软硬件环境: 其他: <?xml version="1.0"encoding="GB18030"? > <文件目录> <文件> <顺序号>顺序号> <档号>档号> <责任者>责任者> <题名>题名> <日期>日期> <保管期限>保管期限> <密级>密级> <备注>备注> 文件> ……… <文件> ……… 文件> 文件目录>
图B.1中的全宗文件夹下,按分类层次组织文件夹,电子档案文件夹以档号命名,存放电子档案内容数据及其元数据。
图B.1中的其他文件夹命名为“其他”,存放各种与此次移交接收工作相关的文件,可包括:电子档案移交清单、元数据规范、数据封装规范、分类编号规则、内容数据命名规则、固化验证信息和交接过程信息(包含移交接收过程元数据和《电子档案移交与接收登记表》的扫描件或电子签名件)等。
附 录 C
(规范性)
移交接收事项 | |||
内容描述 | |||
移交电子档案数量 | 移交数据量 | ||
载体起止顺序号(或起止档号) | 移交载体类型、规格、数量 | ||
检测内容 | 单位名称 | ||
移交单位: | 接收单位: | ||
真实性检测 | |||
完整性检测 | |||
可用性检测 | |||
安全性检测 | |||
填表人(签名) | 年 月 日 | 年 月 日 | |
审核人(签名) | 年 月 日 | 年 月 日 | |
单位(印章) | 年 月 日 | 年 月 日 |
填写说明:
1.移交接收事项:按移交单位或全宗号、移交档案的年度、批次等内容描述本次交接工作。
2.内容描述:交接档案内容、档案门类、数据类型、格式、交接方式、过程等说明事项。
3.移交电子档案数量:交接档案的文件总数和案卷总数。
4.移交数据量:一般以GB为单位,精确到小数点后3位。
5.载体起止顺序号:在线移交时,按载体内电子档案的存储结构组织数据,并标明其起止档号。
6.移交载体类型、规格:在线移交时,填写“在线”。
7.真实性检测:对电子档案来源、内容及移交信息包的真实性,元数据准确性,元数据与内容关联一致性进行检测。
8.完整性检测:对电子档案及其元数据的完整性进行检测。
9.可用性检测:对电子档案内容、移交信息包的内容可读性和格式规范性进行检测。
10.安全性检测:对移交信息包计算机病毒、移交载体和移交过程的安全性进行检测。
附 录 D
(资料性)